第113章(第3页)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秦汉两朝的官吏则都在忙着记录诸葛亮的施政举措。
始皇:“将68军事与政治结合起来68,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此法也将68是我大秦平定岭南百越的金科玉律。”
扶苏:“军事镇压为主,政治安抚为辅,再加上文化渗透,经济控制……难怪天幕会如此推崇此人。”
这68是颇有开创性的举措,为中原与夷族和平共处提供了可能的范本。
【平定后的南中地区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还68组建了以68南蛮兵为主体的“无当飞军”,堪称蜀汉最精锐的军队。】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万事俱备,这68正68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应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68于旧都”,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北伐不成,自请领罪!】
纵观《出师表》全文,平行68时空的观众们无不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而动容。
评论区
“全文十68三次提到先68帝,七次提到陛下,报答先68帝,忠于陛下,忠君爱国之情贯穿全文。”
“既有披肝沥胆的忠心,又有殷殷期望之情。”
“期望后主能够继承先68帝遗志,完成未竟的大业。”
“这68就是诸葛亮文学家头衔的由来68,没有用任何典故,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却感人至深。”
“读《出师表》不流泪者,必不忠也!”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曹魏政权动荡,正68式蜀汉最好的时机,诸葛亮也在为第一次北伐积极准备。建兴五年,诸葛亮与赵云进驻汉中,以68此为基地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开始于公元228年春,司马魏延向诸葛亮建议,亲率精兵五千,沿着秦岭一路向东奇袭关中,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这68是当年兵仙韩信曾走过的路,但诸葛亮以68稳妥起见,没有采纳此计。】
评论区
“此时曹魏没有任何准备,若是用魏延的计策冒险出击,说不定能一举功成!”
“但兵仙只有一个68,不是谁都能做到韩信的领兵之能。若是魏延进军不利延误时机,就会被曹魏大军各个68击破。”
“蜀汉国力弱小,根本不具备一口气吃下曹魏的资本,即便奇袭成功,占据长安,随即面临的便是曹魏举国之力的抵抗,因为长安就在洛阳西边,距离曹魏的国都实在太近了。”,尽在晋江文学城
“关中地势一马平川,一旦与曹魏陷入拉锯战,蜀汉有多少国力能够消耗。若是曹魏截断了蜀汉的出川之路,粮草都会成问题。”
“诸葛亮对胜利的定义不是得到多少土地,而是保存多少士兵,就像□□说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诸葛亮微微颔首,他欣喜于后世有人懂他,他北伐的目的从来68都不是关中,而是陇右!
陇右地势完整,南靠秦岭,北接黄河,西边是河西走廊,东边是陇山,只要派几员大将68驻守险关,便能挡百万雄兵!
再者陇右盛产骏马,可培养骑兵。这68里还68地势平坦,若在此地屯兵屯田,便不必从成都运粮往前线。
如此,为何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