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朝帝业无防盗衣冠正伦TXT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326节(第1页)

首先襄阳城这些席氏族人是岳阳王萧詧亲自交付给李泰,其次李泰这支庞大的舟师队伍竟然是从襄阳出发。这些情况无不表明坐镇襄阳的岳阳王同眼前这位魏国大将之间的关系深厚无比,远不止一起合作商贸那么简单。

李泰见席固听完他这番话后只是默然不语,于是便又笑语道:“兴州地扼汉水中流,我既然要西行,必然要经此路。因恐席君为难,故而恳请萧大王助成此事。萧大王对此亦颇感为难,直道席君忠义之士、耿介于怀,若非国中奸邪作乱、不容直臣,实在不忍放诸府外,于今仍然盼望席君无论是自守于境、又或者托庇大国,都能一展才力、伸张抱负。”

席固听到这一番话后,脸色又是变幻不定,突然忍不住的低笑一声,察觉到李泰的注视后才又忙不迭低下头去,过了一会儿泪水从眼眶中涌出,先是站起身来向着东方遥遥一拜,然后才又转回身来趴伏在李泰席前,口中沉声说道:“席某一介不容于国的受逐丑人,多谢李大都督仍肯礼遇。大都督但有所使,某莫敢不从!”

能够这么轻松便收服席固,对李泰而言也是一喜。他自知自己虽然颇具人格魅力,但在这件事情当中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岳阳王萧詧。

萧詧固然是代表不了整个南梁朝廷,但他直接将席固族人打包送给敌国大将的行为,也体现出南梁权斗已经进入到一个六亲不认的阶段。

无论是侯景所控制的南梁朝廷,还是地方上这些强势的宗室方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仍以社稷为念。席固这样的地方豪强,要么拥地自守、要么就投靠更强势的势力,除此之外并没有

雄城在望

南郑地处汉水南岸,自古以来便是汉中地区的核心地带,如今同样也是梁州州治与汉中郡治。在不同的政权统治时期,对此城池也多有营造修缮,使得如今的南郑城池高阔,乃是汉中

夺门入城

南郑城外,一直到了入夜时分,自安康到来的人马才将营垒扎设妥当、入驻其中,并且开始弄灶作炊。

趁着扎设营地时往来运输材料之际,李显已经率领部曲将城池周边的布置仔细观望一番,进用晚餐的时候便向李泰详细汇报。

“城南与城西几处营垒亦有驻军,观其灶火数目,大约在五六千众之间,多是左近巴夷山蛮之属,种类杂多,并非一统,即便开战起来,也难进退合一……”

李显先将南郑城外的驻军情况跟李泰讲述一番,而李泰在听完后便皱眉说道:“南郑城如此雄大宽阔,左近也不乏犄角子城,诸城容纳军民数万绰绰有余,却仍留驻城外数千军众,城中军势竟已雄大若斯?”

李显听到这个问题后便摇头说道:“城中所聚军众多少,末将虽然不知,但料想绝非城池满盈才分众于外。汉中多有蛮夷之属,素来都为州府所轻,今虽需仰群力为用,但却仍然不肯一体对待。”

山南地区多有方隅豪强,即所谓郡邑岩穴之长、村屯邬壁之豪,这些人多是蛮夷豪首、世代居住在山野岩穴之间,凭着本身所掌握的武力而游走于诸政权之间,籍此来扩大自身的势力。

诸如安康李氏,便是其中发展势头良好的代表之一。

李氏兄弟虽然自言父子数代皆食梁禄,但其实本身也属于北魏早年在山南招抚的巴夷一支,后来因为北魏放松了对于山南管制,其父举族携地投靠南梁,但仍不被南梁信任、不准其为牧本州,迁任衡州刺史,其子李迁哲则留守乡里、统率其部,并将其族发展为安康当地最为强盛的势力之一。

李显说这些蛮夷之属素来为州府所轻,但其实关键也在于这些蛮夷本身就见风使舵、乏甚忠诚度可言。

不过李泰倒并不因此看轻他们,相对于南朝社会等级森严、北朝镇兵团伙作案,其他地方势力总也需要生存,有点自己的谋生计议无可厚非。

他们虽然立场上反复无常,但只要头脑冷静清楚,能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机会并且努力向上攀爬,就是一个值得合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