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朝帝业无防盗衣冠正伦TXT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121节(第2页)

这也算是时流的一个共识,而当大多数人都这么想的时候,甚至不需要长孙家出力,李泰就会被墙倒众人推。说到底,谁会真正关心六子究竟吃了几碗粉?

“让表兄们为我担忧,真是让我惭愧。不过事情倒也没有危急到那一步,表兄们见到堂外那些武贲没有?昨日大行台留我府中赐食,又赐给帐内就乡守护。”

李泰指着堂外那些霸府武士们对两人笑语道。

卢柔心思比较单纯,听到大行台对李泰安危如此关心,神情便是一喜。

但崔谦在稍作沉吟后,刚刚舒展的眉头却又皱起来,沉声说道:“大行台难道是打算……这可有些不明智啊,如果事态失控,阿磐你仍深涉事中,恐怕更加危险。”

“大行台谋思深刻,自然不会轻易挑起事端,是要以维稳朝纲为重。只不过,长孙氏本身也不是像外人所见那般坚不可摧!”

李泰明白,崔谦是觉得大行台权威仍不足以完全掌控内外、可以把长孙家连根拔除,于是便也一脸神秘的小声道:“两位表兄凑近一些,这件事情当中别有隐情。冯翊公他状似凶恶,其实却未必尽知曲隐。此事你们听过之后,可不要外出说与旁人……”

窥私八卦大概是人之常情,两人见李泰说的这么神秘,也都瞪大眼凑近上来。

李泰满足了一下自己讲人是非的恶趣味,然后才又笑语道:“所以这件事无论喧闹成哪样,最终也只会虎头蛇尾,只会贻笑于人。”

“人唯自辱,而后别辱之啊!故上党王可谓匡道于危的良臣,却因一时的私德不修,门风便败坏至斯,也实在是让闻者扼腕!”

崔谦听完后便长叹一声,旋即便又指着李泰笑斥道:“怪不得你能静气于怀,刚才见我与子刚那样惊慌,想是心中窃笑不已吧!”

“怎么敢!我还要仰望表兄你们于朝中回护、为我保全一下声誉呢,我虽然是在府的佐员,但若于朝中声名狼藉,也不免要受困舆情、前行艰难啊!”

李泰总不好承认自己的确是有点看这两人笑话的意思,连忙正色说道。

“你放心吧,虽然你驰名台府、恩眷厚享,但我们这些痴长亲友在朝中也不是孤弱无党,自然不会坐视你任人构陷污蔑!今世已非旧时,忠奸善恶不唯一声,长孙家也休想凭其一面之辞便将你定罪!”

得知事情表象之下的曲隐后,崔谦便一脸自信的说道。

大将归府

西魏立国以来,军政大权便多归霸府,朝廷的存在感一直都不算太高。

不过在临近年关的这段时间,朝廷里却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些地方上的奏书汇入朝廷有司,让清闲惯了的官员们都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原本地方上的事务都是直接与霸府对接,朝廷中虽然也设置了相关的司署,但多数都不掌事。甚至有的主官都干脆就在霸府任职,留在朝中的只是一个空衙门。

往常没有事情还好,大家得过且过,可现在事情突然找上门,顿时就让人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要如何处理。

这些呈入朝中诸司的文书,多数都与一个名叫李伯山的官员有关。这个名字在朝中实在有些陌生,突然出现这么多表奏其罪状的情况,必然是其人得罪了什么大人物。

且不说朝中群众们无所适从,长孙绍远在跑去华州台府闹了一通后,却没有得到大行台的明确表态。

他也没指望台府能够公正裁决,返回长安后便督促诸司官员尽快审断李泰的罪状、形成具文。

随后返京的崔谦与卢柔已经在李泰那里得知底细,甚至都不需要自己出面,只是递话相熟同僚,在诸程序之内稍作阻挠,便将这件事压在诸司,无以具文呈交台省。

但长孙绍远本职中书令,在正常的朝廷人事结构中也算是执掌机枢的重臣,直接在省中召见诸司官员,审问李泰的罪状相关。

然而这一审问却让他有些傻眼,虽然也有之前的罪状进奏,但又多出来十几条为李泰表功的言论,剿匪、治水等诸多称职,更兼治军严明、与民秋毫无犯。

跟罪状相比,功表数量更多,而且论述翔实,一眼望去便知并非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

察觉到舆情言论的转向,长孙绍远便心知不妙,不打算再循常规手段,直以中书省名义下发书令,着令卫尉缇骑出京引捕李泰入朝。

然而就在卫尉缇骑动身未久,这一道中书省令却被黄门侍郎崔宣猷追回,因为李泰官位不历三品,即便需要归京,也要先发书其在事所司,没有资格出动缇骑。

中书省令被追回后,发出的缇骑旋即便在万年县境内被京兆尹劝阻追回,因其无令出使、冒蹿郡县而被收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