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北朝帝业衣冠正伦txt百度网盘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朝帝业 第264节(第3页)

又有将领开口说道,一边拍着李泰的马屁一边满脸期待的望着那十几张粮饼,有的已经忍不住做出吞咽动作。

李泰听到他们这番感慨,不免有些哑然,感情这些家伙根本就不明究竟、完全靠猜的。或许道听途说有这种精造粮饼的存在却又不解其意,下意识觉得这种高端的食料必须得是财大气粗的东贼才能搞得出来,所以才产生了这种误会。

这自然是让李泰有点哭笑不得,但也不得不说人的思维惯性真是很大,不说这资讯传播很慢的中古时代,后世一些观念形成后想要再作扭转也非常困难。

特别当人的认识浅薄却又想解读议论什么深刻问题的时候,简单的脑瓜子处理不了日新月异的新资讯,那便只能抱残守缺,越无知越顽固,而且好以虚张声势来掩饰自己的认知匮乏。

当然眼前这些豫西将领们跟那些无知脑残又不同,他们防范外敌、每天都挣扎在生死边缘,根本就无暇回头细看,故而不知国中新事物的涌现。

为免这些将领们当堂尴尬,李泰索性也不细讲这些粮饼来历,只是着令亲兵入前刮取炮制并分给众人。

诸将各自小心翼翼手捧陶碗,一边吹着气一边细细啜饮,咂摸着口中滋味,只觉得回味无穷,连陶碗内壁上的残留都用竹筷、用手指刮食的干干净净,眉眼间尽是惬意惊叹:“不知城中儿郎们几时能够每天享用如此美味的军粮?若得这样的美食果腹,每战不多砍几个东贼脑袋,又有什么脸面夸耀勇武?”

李泰听到这些议论声,忍不住望着李远发问道:“此间军众供给这样艰难吗?”

听到这话后李远便叹息一声道:“往年河洛在持,境况倒也没有这么恶劣。虽然不乏贼情骚扰,但伊洛之间男子且耕且战,女子当户勤织,虽然谈不上丰足,但总还能常有补给。

但今伊洛失守,诸防戍只能当山川险处才能存续,山野崎岖,行路尚且艰难,只凭沟涧之间的樵采又能有多少收成?所以此番侯景作乱,此间群众也都渴盼能够反击作战,夺回伊洛河谷、近畿平野。”

诸将闻言后也都纷纷点头应是,这几年虽然国中也会给予他们一部分资助,但大部分物资需求还是需要自我筹措。但是如今河洛之间优势并不在我,他们这些人马都被压制在豫西的群山丘陵之间,生活之贫困可想而知。

“如今东贼自乱阵脚,国中大军后继陆续有出,我今身当先驱,必当奋勇作战、力复河洛,不负群众殷望!”

李泰瞧着众将虽然不乏忧苦但仍满是坚定的神情,便又忍不住开口说道。

此间物资并不充足,也没有酒水助兴,诸将吃饱喝足之后,便又开始讨论起军情。

早在李泰到来之前,李远便已经与众将制定了一个反攻计划,并且将伊洛之间比较重要的东魏据点全都列作了作战目标,只待台府一声令下,便向伊洛之间发起攻势。

不同于擅自出兵、孤军直入的王思政部伍,李泰的到来意味着西魏霸府正式插手河南战局,自邙山之战后便愁困数年的豫西诸将们自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李泰自非李远的部下,作为霸府大军前锋有自主作战的权力,当他把李远所部诸军的作战计划了解一番后,很快便也选定了接下来自己的行军路线与作战目标。

南北崤道

潼关与洛阳之间的这段道路,在后世被称为崤函古道。函自然是指的函谷关,崤则就是崤山,属于秦岭东段的支脉,也是整个河洛平原的西面屏障。

自潼关到恒农之间的道路,路线倒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无非是沿河而行。但是从恒农再往东,进入崤山山脉范围之后,因为山川地势的变化而分成南北两条道路,即就是南北崤道。

这其中南崤道存在时间更久,多依山川地势走向、缘河谷以进,翻越崤岭之后一路蜿蜒向下,最终抵达崤山东面与熊耳山之间的洛水河谷,沿洛水向上取道东北,最终抵达洛阳。

北崤道则是取道崤山北麓山岭,西段并无河谷通道可循,而是直接攀山而上、刀耕斧凿的开辟出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最崎岖的地段后世名为硖石关,但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文学名词,即就是杜甫的《石壕吏》,这一段山石之间开凿出来的通道又被称作石壕古道。

行过石壕古道之后,便可沿山谷通道东向而行、抵达渑池,过渑池后便可以沿谷水河道继续向东,出汉函谷关便抵达了洛阳。

两条道路相较而言,北道路程更短但路况却差了许多,特别是在石壕段道路既狭且陡,通行性上要比南段差了许多。

南道多循川谷河道,路况较之北段要好一些,但也只是有的时候,若是遇上夏日雨水增多、山泉暴涨,河谷泛滥,便人马难行。而且南道过于依靠川谷等自然地势,所以道路曲折蜿蜒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