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章(第1页)
“别的原因?”王文清愣愣,“我一时还真想不出来,陈县长有什么高见吗?”
陈常山直言不讳,“我认为一中教学质量逐年下滑,除了投入不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一个好的带头人。
我也从是一中毕的业,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条件绝对比现在艰苦,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非常向上的精神面貌。
老师肯付出,学生肯努力。
一中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在全市崛起。
为什么一中当时能在艰苦中崛起,根本原因是有个好的带头人,薛明薛校长。
他不仅课讲得好,更能以身作则,我至今还记得无论寒暑秋冬,薛校长都是早早来到学校,和学生们一起晨跑,锻炼,中午也和学生们在一起吃饭。
学生老师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没搞过特殊。
晚上学生上夜自习,他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看,常常是最后一个离校。
他站在校门口,送学生离校的样子,我始终记忆犹新。
可以说薛校长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
如果薛校长一直留在一中,一中绝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往事历历在目,陈常山不禁想起自己的学生时光。
王文清也不禁感叹,“薛校长确实是个好校长,一中也确实是他带起来的。
可是薛校长已经离开很多年了,据说现在在秦州一家私立学校干得不错,挣的钱可比他当初在田海挣得多得多。
田海一些好老师离职也是受到他影响,有些老师离开一中后,就到了秦州薛校长待的那所私立学校。
所以也有人说一中后来之所以不行,也是薛校长暗中挖人造成的。
可以说薛校长对一中有功也有过,再把他请回来不现实了。”
有功也有过?陈常山沉默片刻,“当初薛校长为什么要离开一中?”